地 址: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国际大厦12楼A    电话: 86-0512-63131996-808 / 传 真: 86-0512-63131995

中文版 | English

 
首页 - 新闻动态 - 风云60载时尚路 中国纺织由大变强
新闻动态
·公司新闻
·行业动态
·视频

吴江天易恒服装面料有限公司

风云60载时尚路 中国纺织由大变强

 

60年国庆,60岁的新中国纺织业。

    回首60年的沧海桑田,作为中国纺织产业的领头人,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显得意气风发。

    他将中国纺织工业的60年历史分为“两个30年”——

    第一个30年:建成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

    第一个30年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,这30年中国纺织建成了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。

    杜钰洲回忆说,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,人均只有7尺布,做不了一件成人的衣服,也不够做一床被子,那时的情况可以说是“缺衣少穿”。

    建国初期,在世界封锁中国的不利条件下,在党的领下,中国人民独立自主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当时,统管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副总理陈云亲自到上海抓“两白一黑”,即大米、白纱布和煤炭。由于中国人口多,耕地少,70年代,中央又决定大规模发展化纤,建立了四大化纤基地:上海金山、辽阳化纤厂、天津化纤和四川维尼龙厂。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,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,基本满足了人民的衣着生活需求。同时,也建立起一批纺织基地,如河南郑州、陕西咸阳、北京,还有著名的“上青天”(上海、青岛、天津)。当时纺织工业所使用的各种机械也基本是“国货”的天下。

    第二个30年: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

    第二个30年从改革开放后的1979到现在,这30年中国纺织工业持续高速发展,建成了纺织大国,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生产国、出口国和消费国(纺织品数量和消费量最大)。

    这30年有两个阶段性、标志性事件:一是实行了30年的布票在1983年取消,标志中国人的衣着消费从满足数量提高到对品质、品种的要求,而上世纪90年代更发展到对审美的要求;二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,标志中国从纺织大国转而建设纺织强国,进入“由大变强”的新阶段。

    杜钰洲认为,中国纺织工业已经进入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,正面临三大历史机遇,这三大机遇成为中国纺织由大变强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。杜钰洲分析:

    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,加快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国际化进程。

    中国国际化竞争优势最明显的就是纺织工业。2005年1月1日WTO“ATC(即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,纺织品成衣协定)”终止,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一体化发展阶段。配额取消给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1978年为24.31亿美元,只占世界的3.5%;解放初期所占比例更少;2000年达到530亿美元,占14.8%;2007年则达到1756亿美元,约占世界的30%。

    中国纺织行业出口还逐渐从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型。截至目前,我国纺织出口一般贸易的比重已经增加到72.4%,超过全国平均水平。另外,中国纺织工业还具备整个产业链优势,产业链从纺纱、织布、染色到成品,和全国其他制造业仅以成品加工为主不一样。加入世贸组织后的7年间,中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.43倍,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.6倍,出口贸易额增长了2.31倍,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.22倍。

    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另一个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显著。全球化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国际交流和跨国资源配置,改变了纺织产业的结构。中国不仅使用自己的资源和国际资源,还发展了跨国配置资源的能力。2007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实收资本中,国家资本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占绝对多数,下降到仅占4.93%,比全国工业国有资本的比重21.26%低16.33个百分点;集体资本占2.58%;外资占37.24%。国有控股生产企业占全国出口交货值比重的2%,就业岗位占7.3%;外资企业出口占全行业的1/3,就业岗位占规模以上企业的30%。以上数据反映出中国纺织产业大量吸收了海外资金、技术和人才。

    中国纺织产业跨国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有了重大发展,我们现在不仅“引进来”,还加快了“走出去”的步伐。在我们的纺织国际展览会中,700多户企业中29%有品牌出口;服装正在从加工贸易发展到OEM贸易再到品牌出口。中国纺织企业海外投资也有很快发展,目前不仅在周边国家如越南、柬埔寨、印尼等有投资,也有品牌企业在日、美、欧投资。从家纺到服装都有这样的企业,比如家纺的“亚光”品牌在纽约、澳大利亚都占有重要地位,波司登在英国开有两个专卖店,其英国合作企业的87个专卖店中也都销售波司登品牌。

    二是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,加快了中国纺织工业向创新性产业转变。

    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为实体经济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,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了跨国生产方式、交换方式、流通方式变化,由此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。中国在跨国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升级,从纵向分工向横向分工甚至部件分工转移;产业经济从线性结构向网络结构演变;在世界经济中扩大了贸易投资,增加了就业和收入;与此同时,虚拟经济日益融入实体经济和消费人群的日常生活,不断增强了现代经济的活力。

    以上这些是新科技革命下世界经济的变化。生产力的发展,工业结构的改变,以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交叉结合——这三大变化对中国纺织工业产生了积极影响,中国纺织工业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发展。按照可比价,2007年与2000年相比,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从业人数年均增长5.8%;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.24%,7年增长2.43倍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.09%, 7年增长2.6倍;利润总额年均增长23.47%,7年增长3.37倍;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2.06%,7年增长1.22倍;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.65%,7年增长2.31倍,出口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4.63%。

    从2001年到2007年的7年,中国一共出口纺织品服装7354亿美元,是1978年到2000年这22年的1.64倍;7年固定资产是前22年的1.95倍。7年来,棉纱产量增长2.04倍,化纤产量增长2.44倍,布产量增长1.38倍。说明新时期中国纺织工业增长方式已经在不断提升变化,资本有机构成大幅提升(单位固定资产用人越来越少)。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,技术进步和自主品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,2007年每新增一亿元固定资产,增加用工386人,比2002年减少了424人(2002年为810人)。

    这样的变化反映出新世纪以来,全球化和技术革命使中国纺织工业处于技术进步最快的时期,技术贡献率大幅提高;品牌发展处于最快的时期,品牌贡献率大幅提高;人力资源的素质不断进步;生产过程、营销过程、管理过程向科学化提升,也处于变化最大的时期。2007年和2000年相比,经过7年,人均固定资产提高28%,人均工业增加值提高1.46倍,其中纺织行业(包括棉、毛、麻、丝、纺纱、制造、印染、针织、面料),人均固定资产提高54%,人均增加值提高1.96倍。服装行业人均固定资产提高68%,人均增加值增长86%。

    化纤行业人均固定资产增长22%,人均增加值增长1.35倍,这也反映出化纤业的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最明显,因为这几年我们绝大多数化纤产品采用自主知识产权,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每一个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引进技术的10%,因此其固定资产的折旧也减少,产出效益和品质大幅提高。

    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纺织行业由大变强的最主要的支撑。

    中国13亿人的内需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内需,是中国纺织工业得天独厚的条件。第一,国内衣着消费对产业的拉动作用明显。在新时期,消费、投资、出口三大拉动力中,已经调整到消费是第一位。城市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从1981年的67.56元,上升到2007年1042元;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14.74元,上升到2007年192.6元。2001年,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,2008年超过3000美元,根据国际发展经验看这两个数据: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,该国衣着消费支出开始加快增长;达到3000美元以上,对时尚的要求提高——我们现在已经进入这个阶段。

    从1978年到2000年,全国城乡居民衣着消费支出按可比价,年均增长7.45%,高于全国同期生活消费6.95%的增速。农村城镇化带来了衣着消费整体大幅增长。2000年到2007年,由于城市人口增长了1.35亿,乡村人口减少了0.81亿,全国城乡人口衣着消费加权支出年均增长14.72%,比同期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.13%,高出5.59个百分点。

    第二,中国经济高速发展,生产消费进入高增长期,很多产业对产业用纺织品的消费量大幅提高。卫生、农业、交通、建筑、汽车、航空等领域都大量使用技术性纺织品。比如非典时期的防护服,以及其他产业使用的防护服。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已从2000年占全部纤维加工量的12%,增长到目前的17%,增速超过衣着需求增长速度。今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,对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还将大幅提高。现在有的发达国家的产业用纺织品比重已经超过33%,未来我们的规划中还将增加其比重。

    第三,新时期国内的现代化建设对纺织工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。机电产品、信息化技术、基础建设(电力、交通、通讯)等,都成为中国纺织业发展新的有利条件,这也是中国纺织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
    第四,我们人员素质也在不断提高。现在纺织产业职工的80%是农村剩余转移劳动力, 上世纪90年代末,纺织职工的文化水平以小学、初中为主;,现在升了一个层级,以初中、高中文化为主。普及教育的发展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支持,同时,大学生、技术人员的来源也比较充足。另外,建设纺织强国进一步促进了对资源环境的约束,促进了纺织工业升级,推动节能减排、环境治理,推动低碳经济、清洁生产、绿色纺织,加强了对行业的外部推动。

    以上四个因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,中国纺织产业由大变强的四个动力和条件。

    新世纪是中国纺织工业进步最快,国际化最快,竞争力提高最明显,对转变增长方式自觉度成长最明显的阶段。在全球化这样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,我们争取自身主动,争取自身做强,纺织工业将继续发挥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,重要的民生产业作用,及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作用。

    杜钰洲指出,按照我们国家的规划,到建国100年时,要建成中等发达国家水平,相信纺织工业仍是重要传统支柱产业、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力优势产业。随着中国进步,内需市场将更加广阔,在资源、环境、能源方面的压力的也将越来越突出,因此,要求纺织产业在清洁生产、创造更大附加值和文化方面有更大幅提高。杜钰洲强调:“我们产业今后的担子会更重,需要一代代纺织人的努力,将中国纺织产业推到更高的层面,在跨国产业链中实现更高的价值地位。

 
 

吴江天易恒服装面料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:11048444    版权所有:吴江天易恒服装面料有限公司 Copyright @ 2013-2015 Wujiang Tianyiheng Textile Co.,Ltd